科研道德

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8-24 15:30

    焦点:随着时代变迁,弘扬科学精神将不断展现其新的意义,但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并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合理评估和调整科研活动中功利因素的作用,充分考虑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中价值和伦理的因素,增加科学向善的要求,注重从整体上对科技发展进行伦理规约,并通过完善科技教育体系,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 

  弘扬科学精神是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展现其新的意义。在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需要从新的视角反思和应对。尽管当下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精神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尊崇,但是一些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 

  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花样翻新。除了以往常见的抄袭、剽窃、伪造图片数据等行为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将已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冒充原创、冒名顶替骗取学术荣誉(如昆明市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研究基因突变对结肠癌的影响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家长帮助子女伪造学术成果(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裕卿事件)、代写论文现象猖獗(如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硕士论文雷同事件)等等。 

  冲击科技伦理底线的实验尚未根绝。这方面最突出的事件是众所周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类似的还有跨物种胚胎融合实验、生化武器实验等等。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反智倾向。这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尤为明显(比如拒绝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不顾疫情强行复工复产复学、鼓吹喝消毒水消灭病毒等)。类似的还有“5G传播病毒的谣言、气候问题意识形态化、无端攻击比尔·盖茨等。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早在1962年就出版了《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表明这种倾向由来已久,有着很深的社会根基。 

  网络世界中反科学、伪科学内容到处流传。如瓶装水久放车内会致癌、吃素会将肿瘤饿死、坐高铁=X光、5G基站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很多有关神秘现象、占星术、灵魂出窍等描述,赚了流量,却很少得到批判和清理。 

  以上情况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非必然地带来人们的科学精神的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却使得科学精神的传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而需要揭示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追根溯源,在更全面理解科学精神的思想内涵方面取得新进展。 

  回顾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科学研究活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积极、有益、意义重大的,其标志口号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人们必须尊重科学,支持科学事业,扩大科学的影响。近代科学推动了近代技术的发展,进而带来了工业革命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可是到了20世纪,不断扩张的大工业生产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资源、环境、风险、利益冲突等因素制约,很多方面出现临界效应,就是已经达到或接近外部条件可以承载的边界,必须做出新的调整。有些科学研究活动产生了负面社会影响(如核武器的使用、人体试验等)。这种矛盾在当代逐渐激化,与全球化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得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复杂。 

  在科研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不当追求,会限制科学精神的弘扬,而违背科技伦理的利益驱动对某些人来说更有诱惑力。社会生活中的反智倾向,总是与极端利己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经总结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四个特征,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这四个特征其实并不包含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实际上难以阻挡狭隘的功利主义对科学精神的冲击。科学研究机构的象牙塔印象,有时会掩盖其中的利益冲突,使人们忽视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新的技术手段的影响,使得科研活动中违背科研诚信的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复制粘贴、翻译软件、修图技术的应用,使得抄袭剽窃和伪造图片更加容易)。至于网络上反科学、伪科学内容的传播,实际上难以监控,因为这些内容传播迅速,往往由于耸人听闻而获得更多流量,可是检查、批判和处理起来却相当困难。 

  如何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中,应该充分考虑价值和伦理因素,增加科学向善的要求,注重从整体上对科技发展进行伦理规约。科研活动的目的是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但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要改变自然状态,影响生态环境;科研活动的方法和研究结果都可能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不只是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蕴含风险。科学向善要求科学工作者审慎地设计和操作变革自然界的科学实验,保证其实验过程和结果只能对人类有益而不会造成伤害。一旦发现存在不可逆的风险,必须立即叫停,不能恣意妄为。英国平流层粒子注入气候工程实验被叫停,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因此,在科学精神层面倡导科学向善,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具备高度的价值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避免科研活动越出伦理底线。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倡导在科研活动的初期就充分考虑责任和伦理要素,提前进行风险预测,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程序,值得借鉴。 

  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合理评估和调整科研活动中功利因素的作用。科学事业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必然涉及科研人员的待遇、奖励、经费分配、绩效评价等实际问题。对科研人员业绩水平的评价必须考虑从事科研活动时精力和体力能够承受的合理限度,提出恰当的评价指标,避免多多益善的简单方法。因为提出的评价要求一旦超出合理限度,又带有很强的利益诱惑,就容易催生出种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 

  要使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落到实处,还需要从制度上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对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和挑战伦理底线的实验,应该严格查处。对社会生活中的反智倾向和网络上反科学、伪科学内容的传播,需要有严格的监管措施,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帮助公众识别和抵制反科学、伪科学观点的蔓延。在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和总结我国科技专家在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科技伦理原则方面的突出事迹,在引领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针对科技发展前沿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应该鼓励开展预测性的评估和对策研究。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中应当充分考虑科技伦理方面的因素,在评估过程中应当鼓励科技专家和科技伦理学者的充分合作。 

  通过完善科技教育体系,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如果仅仅停留在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层面上,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应该以科技伦理教育为载体,在科技伦理意识的养成过程中促进弘扬科学精神的落实。现在很多高校开展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应当将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工科大学的课程(特别是必修课或必选课)建设中,应该包含科技伦理、科技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相关内容,作为弘扬科学精神的教育平台。弘扬科学精神要体现在理工科教学对科学思想方法的阐发之中,体现在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之中,体现在对反科学、伪科学观点的识别和批判之中,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达到真正入脑、入心的效果。 

  云南省赛事组委会. 撤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 云南日报, 2020-7-152 

  天津大学教授张裕卿被学生举报学术不端!校方认定属实并解聘. 搜狐网, 2020-11-19. 

  天大厦大两硕士论文雷同通报来了.中国教育在线, 2020-7-11. 

  比尔·盖茨被疯狂攻击, 疫苗是清除人类计划的幌子? 搜狐网, 2020-4-5. 

  陈茂华. 现实关怀下的学术实践读霍夫斯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学术界, 2008, 4: 120124. 

  徐强主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34. 

   罗伯特·· 默顿.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王前, 菲利普·布瑞主编.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 147153. 

  ⑨ European Conmission, Options for Strengthen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on the State of Art in Europe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2013: 5, 5758. 

  王前 李丽. 科技人才评价导向的若干误区与调整对策. 科学与社会, 2016, 642936.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3.018 

  (来源:科学与社会)  (作者: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 

    

     

     

     

     

     

     

     

     

     

     

  

     

  

     

  

     

  

  焦点:随着时代变迁,弘扬科学精神将不断展现其新的意义,但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并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合理评估和调整科研活动中功利因素的作用,充分考虑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中价值和伦理的因素,增加科学向善的要求,注重从整体上对科技发展进行伦理规约,并通过完善科技教育体系,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 

  弘扬科学精神是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展现其新的意义。在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需要从新的视角反思和应对。尽管当下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精神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尊崇,但是一些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 

  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花样翻新。除了以往常见的抄袭、剽窃、伪造图片数据等行为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将已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冒充原创、冒名顶替骗取学术荣誉(如昆明市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研究基因突变对结肠癌的影响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家长帮助子女伪造学术成果(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裕卿事件)、代写论文现象猖獗(如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硕士论文雷同事件)等等。 

  冲击科技伦理底线的实验尚未根绝。这方面最突出的事件是众所周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类似的还有跨物种胚胎融合实验、生化武器实验等等。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反智倾向。这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尤为明显(比如拒绝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不顾疫情强行复工复产复学、鼓吹喝消毒水消灭病毒等)。类似的还有“5G传播病毒的谣言、气候问题意识形态化、无端攻击比尔·盖茨等。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早在1962年就出版了《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表明这种倾向由来已久,有着很深的社会根基。 

  网络世界中反科学、伪科学内容到处流传。如瓶装水久放车内会致癌、吃素会将肿瘤饿死、坐高铁=X光、5G基站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很多有关神秘现象、占星术、灵魂出窍等描述,赚了流量,却很少得到批判和清理。 

  以上情况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非必然地带来人们的科学精神的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却使得科学精神的传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而需要揭示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追根溯源,在更全面理解科学精神的思想内涵方面取得新进展。 

  回顾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科学研究活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积极、有益、意义重大的,其标志口号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人们必须尊重科学,支持科学事业,扩大科学的影响。近代科学推动了近代技术的发展,进而带来了工业革命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可是到了20世纪,不断扩张的大工业生产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资源、环境、风险、利益冲突等因素制约,很多方面出现临界效应,就是已经达到或接近外部条件可以承载的边界,必须做出新的调整。有些科学研究活动产生了负面社会影响(如核武器的使用、人体试验等)。这种矛盾在当代逐渐激化,与全球化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得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复杂。 

  在科研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不当追求,会限制科学精神的弘扬,而违背科技伦理的利益驱动对某些人来说更有诱惑力。社会生活中的反智倾向,总是与极端利己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经总结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四个特征,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这四个特征其实并不包含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实际上难以阻挡狭隘的功利主义对科学精神的冲击。科学研究机构的象牙塔印象,有时会掩盖其中的利益冲突,使人们忽视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新的技术手段的影响,使得科研活动中违背科研诚信的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复制粘贴、翻译软件、修图技术的应用,使得抄袭剽窃和伪造图片更加容易)。至于网络上反科学、伪科学内容的传播,实际上难以监控,因为这些内容传播迅速,往往由于耸人听闻而获得更多流量,可是检查、批判和处理起来却相当困难。 

  如何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中,应该充分考虑价值和伦理因素,增加科学向善的要求,注重从整体上对科技发展进行伦理规约。科研活动的目的是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但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要改变自然状态,影响生态环境;科研活动的方法和研究结果都可能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不只是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蕴含风险。科学向善要求科学工作者审慎地设计和操作变革自然界的科学实验,保证其实验过程和结果只能对人类有益而不会造成伤害。一旦发现存在不可逆的风险,必须立即叫停,不能恣意妄为。英国平流层粒子注入气候工程实验被叫停,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因此,在科学精神层面倡导科学向善,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具备高度的价值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避免科研活动越出伦理底线。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倡导在科研活动的初期就充分考虑责任和伦理要素,提前进行风险预测,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程序,值得借鉴。 

  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合理评估和调整科研活动中功利因素的作用。科学事业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必然涉及科研人员的待遇、奖励、经费分配、绩效评价等实际问题。对科研人员业绩水平的评价必须考虑从事科研活动时精力和体力能够承受的合理限度,提出恰当的评价指标,避免多多益善的简单方法。因为提出的评价要求一旦超出合理限度,又带有很强的利益诱惑,就容易催生出种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 

  要使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落到实处,还需要从制度上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对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和挑战伦理底线的实验,应该严格查处。对社会生活中的反智倾向和网络上反科学、伪科学内容的传播,需要有严格的监管措施,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帮助公众识别和抵制反科学、伪科学观点的蔓延。在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和总结我国科技专家在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科技伦理原则方面的突出事迹,在引领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针对科技发展前沿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应该鼓励开展预测性的评估和对策研究。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中应当充分考虑科技伦理方面的因素,在评估过程中应当鼓励科技专家和科技伦理学者的充分合作。 

  通过完善科技教育体系,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如果仅仅停留在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层面上,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应该以科技伦理教育为载体,在科技伦理意识的养成过程中促进弘扬科学精神的落实。现在很多高校开展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应当将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工科大学的课程(特别是必修课或必选课)建设中,应该包含科技伦理、科技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相关内容,作为弘扬科学精神的教育平台。弘扬科学精神要体现在理工科教学对科学思想方法的阐发之中,体现在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之中,体现在对反科学、伪科学观点的识别和批判之中,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达到真正入脑、入心的效果。 

  云南省赛事组委会. 撤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 云南日报, 2020-7-152 

  天津大学教授张裕卿被学生举报学术不端!校方认定属实并解聘. 搜狐网, 2020-11-19. 

  天大厦大两硕士论文雷同通报来了.中国教育在线, 2020-7-11. 

  比尔·盖茨被疯狂攻击, 疫苗是清除人类计划的幌子? 搜狐网, 2020-4-5. 

  陈茂华. 现实关怀下的学术实践读霍夫斯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学术界, 2008, 4: 120124. 

  徐强主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34. 

   罗伯特·· 默顿.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王前, 菲利普·布瑞主编.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 147153. 

  ⑨ European Conmission, Options for Strengthen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on the State of Art in Europe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2013: 5, 5758. 

  王前 李丽. 科技人才评价导向的若干误区与调整对策. 科学与社会, 2016, 642936.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3.018 

  (来源:科学与社会)  (作者: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