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122期演讲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作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平行论坛,本次活动是“格致论道”的第3次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MAB)专场演讲活动。
本次活动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邀请6位国内外科学家、保护区管理者和保护者分享与自然互动的经历。他们或穿梭于山林荒野,或畅游在浩瀚海洋,在各自领域践行着对自然的守护。他们的探索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发展与成效,串联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理念与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共同追求,让现场观众深受感染。
野菜野果是自然的馈赠,不仅丰富了餐桌滋味,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但多数人对其背后的科学价值、文化内涵与生态意义知之甚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龙春林,被称作 “舌尖上的科学家”。二十余年间,他穿行于西南村寨的荒野之间,以包粽子的叶片来源、草珊瑚的功效等“接地气”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索野菜野果的价值。在他眼中,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未来有一天会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丰富的物种资源值得被探索与守护,中外生态保护力量的交融协作更显关键。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Kevin R. Messenger,怀揣着对动物的热爱与科学的执着,踏上这片土地。这位最初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美国青年,一次次重返中国,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生物多样性宝库。他在神农架和武夷山的两栖爬行动物探索经历,让在场观众见证一位异乡人对中国两爬动物的深情守护,揭示“科学无国界、保护无疆界”的深刻内涵。
南海作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诸多海洋哺乳动物在此栖息出没,然而人类对这些“海洋精灵”的认知,局限于少量搁浅记录。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从上大学前连大江大河都未曾见过的青年,到如今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他将目光聚焦于广袤南海,以“寻鲸问海”的执着展开研究,带领团队破译鲸类族群的独特“方言”,建立首个南海鲸类动物资源数据库,首次证实海南西南海域存在中华白海豚种群。
浙江临安的清凉峰,栖息着濒危的华南梅花鹿。在这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交织的前沿地带,如何为这些珍稀生灵守护一方净土?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便是给出答案的践行者。这位来自陕西汉中的80后,十三年来以山为家、以鹿为友,长期扎根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在与山林与梅花鹿的相伴中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郭瑞的坚守与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从不由 GDP 决定,而是由内心的选择与行动丈量。
热带和亚热带草原是一片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秘境,如何为这片“被遗忘的绿色疆域”争取生存空间,成为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命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Kyle Warwick Tomlinson,与草原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结。他跨越重洋来到中国云南,竭力为东亚热带和亚热带草原及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制定保护策略,为这些重要植被类型建立起详实档案。他的科研足迹诠释着:每一片被忽视的生态秘境,都藏着维系生物圈平衡的关键密码。
25年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庚只身走进“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浑善达克沙地,面对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象,立下让荒漠重现水草丰美的志向。为破解草场可持续发展难题,他突破传统治理思路,开创了“用养鸡来治理草场”的草原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恢复与牧民增收的双向共赢。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已逐渐从苍凉寂寥的荒漠蜕变为充满生机的生态样板,开始重现“元上都后花园”的苍翠风貌。
CGTN出镜记者刘嘉欣担任本场活动主持人,她流利的中英双语和优雅知性的主持风格,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观演体验。
“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旗下的科学文化演讲品牌,致力于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郎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