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6种突破边界的“她力量”|格致论道78期活动回顾

2022-04-06 11:03 | 放大 缩小 |
      326日,中科院格致论道第78期“她的故事·突破边界”在北京中科院信息化大厦成功举办,六位来自科学与文化领域的杰出女性登上同一舞台,分享各自的探索故事,获得了来自云端的热烈反响。从故宫文物的修复到世界屋脊的探索,从儿童早期的文字意识到中国语言的研究保护,她们借天眼窥苍穹,凭科技破谣言,呈现出一场彰显“她力量”的科学文化思想盛宴。

  本次活动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中科院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科普博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妇女工作委员会承办。活动在全网媒体平台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超150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李甦  

  有许多家长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会认字了,还会用线条与图画记录自己想法。3岁到6岁,是儿童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字、阅读等重要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他们读写能力是如何萌芽发展的呢?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谜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甦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儿童早期读写与语言发展,探索和揭示儿童阅读的发展及神经机制。她围绕儿童早期文字意识的启蒙与阅读能力的培养,讲述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并为家长们提供了针对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的科学可行的引导措施。 

曹娟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互联网在让信息交流变得快捷方便的同时,也给谣言“插上了翅膀”。短短的一篇帖子、一条推送、一次转发,看似无足轻重,却有可能破坏个人名誉、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社会稳定。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骗局层出不穷,对个人来说,很难逐一核实这些看似毫无破绽的谣言。那么,有没有可能借用技术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呢?作为一名虚假新闻检测的研究者和谣言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研发者,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曹娟研究员讲述了如何利用AI技术在海量信息中精确找出谣言。她更让我们认识到,谣言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王莉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承载着乡愁,是我们文化的记忆,也是情感的纽带。然而,中国绚烂多姿的语言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许多语言正在消失。而北京语言大学王莉宁研究员所从事的语言保护工作,就是梳理并保存这些走向衰亡的文化瑰宝。王莉宁老师为观众介绍了中国语言保护与语言保存的现状。通过讲述语言保护背后的故事,她用自己对语言的赤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让我们认识到语言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姚蕊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然成为中国的新骄傲。如果说FAST像地球上那一只窥探神秘宇宙的“眼睛”,而悬在空中的馈源舱系统便是这只天眼的“瞳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青年研究员姚蕊从研究生时期就参与天眼的工作,在28岁时便成为馈源舱系统负责人。作为天眼“瞳孔”的守护者,她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全新想法,从诞生到应用于实践的探索过程。在分享中,她展示了“外柔内刚”方案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以及那些研究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呈现出科学家们在重重压力下,激发出的无限可能。 

孔艳菊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文物修复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理想职业”。来自故宫博物院研究馆的孔艳菊研究馆员,已经在故宫从事百宝镶嵌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18年。在她的手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得到复原,被重新赋予生命,它们从历史尘烟中走出,与我们实现了跨时空的对话。孔艳菊老师通过一系列文物图片与修复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镶嵌文物修复面对的难题以及基本技法,带领我们通过文物穿越时光、触摸历史,感受文物不可言说的巨大魅力。 

白玲

  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除南北极之外的“第三极”。它在气候、生态、湖泊、土壤等方面,都极为独特。而这种独特,与在地下深处进行的剧烈运动密不可分。这场剧烈运动从何而生,对我们的生活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白玲,致力于“解剖”高原,发掘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的奥秘,带领大家聆听来自高原内部的声音,探寻隐藏在高原深部结构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刘鹏  

  本场主持人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刘鹏,她用真情实感、生动活泼的主持风格,带领大家共同感受坚韧的“她力量”,走进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世界。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官网:www.self.org.cn,微信公众号:SELFtalks,微博:格致论道讲坛。 (撰稿:孙天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