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卢方军:做“干活的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字号:大 中 小】
卢方军 受访者供图
卢方军不太喜欢谈自己。每次听到“您带领的‘慧眼’载荷研制团队”时,他总要纠正一下:“不能说是我带领的,我只是个干活的人。”
卢方军是“慧眼”卫星有效载荷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今年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
1993年2月,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高能所,跟随李惕碚先生攻读博士学位。30年来,他见证、参与了“慧眼”卫星提出、论证、研制、发射以及观测研究的全过程。
“慧眼”卫星全称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是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主要目标是发现新的天体高能活动现象。
正因为是“第一颗”,从立项论证到预先研究再到初样研制,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与坎坷。即便它到了正样生产的环节,各种挑战依然会以科研人员预料不到的方式出现。
2015年本是卫星正样计划交付的时间,但卢方军和中能X射线望远镜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曹学蕾等人,却在测试数据中看到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2015年7月15日,中能望远镜第一个探测器机箱正样送进中科院高能所天体楼一层的高低温试验箱做标定测试,预期降温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得到测试结果,大家都很期待。次日早上6点半左右,卢方军进到测试间,曹学蕾从办公室拿着记录本进来紧张地说,情况很不好。
他们统计后发现,一个机箱576路探测器中,工作正常的只有46路,另有93路噪声过大,437路触发很少,基本没有有效信号。这些问题是灾难性的,也是研制过程中从未碰到过的。
卢方军赶紧召集大家开会讨论、试验验证,最终确定噪声过大的探测器通道是被污染了。
为了满足产品可靠性和计划进度的双重要求,卢方军等人一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工艺和环境控制措施,中科院高能所技术人员全流程跟产,另一方面抓紧重新投产探测器。
卢方军至今记得,2015年11月13日的那个晚上,他加完班走在回家的路上,雾霾沉沉,灯光昏黄。联想到中能望远镜当时的状况,他心情压抑,又自知必须坚持。
那天晚上,他在微信朋友圈贴了几张天气晴好时拍的照片,写道:“霾迷灯黄城昏,境困云愁意定,天高山远水澹,墙白叶红秋明。”他以此鼓励同事,也给自己打气。
2016年8月9日,“慧眼”卫星有效载荷正样出厂报告通过评审。根据有效载荷出厂测试的最终结果,高能X射线望远镜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能X射线望远镜的技术指标中,除了面积(因为星上部分资源给了低能望远镜)是英国同行提出指标的一半以外,其他指标基本相同;低能X射线望远镜实现的探测面积、能量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相较10年前英国同行预计的指标则提高了5倍左右。
“十年艰难路,是值得的。”卢方军说。
2017年6月15日,“慧眼”卫星发射成功。卢方军赋词一首:“才别慧眼,又往西京赶。漫漫征程人不倦,因有思念无限。 路边几处埙声,心中万般柔情。仿佛悠悠往事,都为宇宙而生。”
卢方军认为,“慧眼”卫星的成功,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也让中国可以更平等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更重要的是,20多年里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由此诞生。
被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后,心里装着宇宙、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卢方军,感觉身上多了一份荣誉,也多了一份职责。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他心潮澎湃,脑海中浮现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享受了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就有义务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应该肩负更大的责任,这同时也是无上的光荣。”卢方军说。
如今,卢方军将主要科研精力放在“慧眼”卫星继任者——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的预先研究和工程管理之中。这颗卫星有望成为国际领先的旗舰级X射线天文台。